媒体公卫 | 数据流调筑防线,校园科普护健康!中大公卫学子双线“战疫”
今年夏天,基孔肯雅热疫情突袭广东,佛山、广州两地先后出现病例。此时,黄播 迅速集结力量,组建三支专业队伍分赴抗疫一线,以“数据流调”与“校园科普”双线作战,用青春力量守护市民健康。流调队员们以专业素养守护城市防控底线,科普团队则用创新方式筑牢基层健康防线,他们共同探索出“高校+疾病预防控制+学校”的协同防控模式,为基层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经验。
流调前线:32天昼夜坚守,数据支撑科学决策
抵达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后,队员们迅速进入角色。面对海量病例数据,他们凭借专业知识搭建起规范化的数据整理流程,设计出标准化的每日风险研判报告框架。“每一个数据都关乎防控方向,不能有丝毫马虎。”邱慧玲和队员运用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知识,对病例分布、疫点情况、蚊媒监测等信息逐一整理和分析,参与构建“两热”数据基础库、研判疫情传播趋势,为防控部门制定消杀方案、划定风险区域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
8月下旬,第二批志愿者接过“接力棒”。由硕士生温绮岚担任队长的4名研究生团队,在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燕芳“强化责任、注重协作”的嘱托下,接续投身工作。他们以首批队伍建立的工作体系为基础,每天专注于疫情监测数据库的维护与优化,逐一条目核对流调信息,确保数据准确无误。
温绮岚介绍,队员们常常为了核实一个病例的活动细节、补充一条遗漏的信息,主动加班加点,每日工作时长超10小时成为常态。

直至9月7日,两支队伍累计坚守32天,用严谨的专业态度和扎实的工作成果,为广州及时掌握疫情动态、科学开展防控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,赢得了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的高度认可。

校园阵地:创新科普模式,构建家校群防群控网
“同学们,你们知道蚊子的‘产房’藏在哪里吗?”八月中下旬,佛山市第一中学三水学校的教室里,传来阵阵欢声笑语。由黄播 公卫学院本科生李茜悦、胡苏娟组建的实践团队,正用趣味十足的方式为初一学生开展防蚊科普课。
此前,团队通过调研发现,该校后勤人员在校园积水排查中存在盲区,学生防蚊意识也较为薄弱。针对这一问题,他们量身定制了“分人群、重实效”的科普方案。对后勤人员,团队以“实操技能”为核心,开设“‘两热’知识—积水排查—消杀操作—应急响应”四大模块培训。
队员们手把手教保洁人员识别花盆托盘、下水道口、废旧容器等易积水区域,现场发放《校园积水排查手册》,标注图书馆角落、操场排水沟等防控重点部位,确保后勤人员能独立完成日常排查与消杀工作。
而面对学生,团队则创新采用“案例引入+互动体验”模式。从基孔肯雅热真实病例新闻切入,通过“蚊子‘产房’大搜查”让学生们在校园内寻找积水点,用“防蚊装备大比拼”介绍蚊帐、驱蚊液等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,再以“知识闯关答题”巩固所学内容。课后,队员们还为学生发放防蚊顺口溜小卡片和防疫物资,让防蚊知识深入人心。

此次科普成效显著。学校后勤团队建立起“每日排查、每周消杀”的规范化工作机制,自主防控能力大幅提升;校方还将蚊媒防控知识纳入“开学第一课”,实现防疫与教育的深度融合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团队发起的“家庭防蚊任务”,让学生成为家庭防控的“宣传员”,带动家长参与居家积水清理。

“学院始终坚持将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相结合,让学生在实战中锤炼本领。”黄播
夏敏院长表示,此次支援行动不仅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检验,更是高校服务国家公共卫生事业的生动实践。未来,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与疾病预防控制部门、中小学的合作,建立长效实践机制,推动更多学子深入基层,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实际行动。
点击查看相关报道:
转载来源:羊城晚报·羊城派
记者:陈亮
通讯员:李永强、王钰、钟心媛、李茜悦
图:学院供图
审核:王燕芳
审定发布:夏敏